確定覆膜砂模具澆注位置應考慮的主要原則
如何提高模具的質量、使用壽命和降低生產成本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表面處理技術在模具制造中的應用是提高模具質量和使用壽命,降低成本的途徑。通過采用不同的表面處理技術,只改變模具表層的成分、組織、性能,從而大幅度地改進和提高模具的表面性能,如硬度、抗磨性、摩擦性能、脫模性能、隔熱性能、蝕和高溫抗氧反應性能、提高型腔表面抗擦傷能力、脫模能力、抗咬合等特別性能,數倍、幾十倍地提高模具使用壽命。這對于提高模具質量,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速率和充分發揮模具材料的潛能都具有重要意義。
覆膜砂模具的澆注位置一般于選擇造型方法之后確定。先確定出鑄件中品質要求高的部位(如重要加工面、受力較大的部位、承受壓力的部位等)。結合產生條件估計主要廢品傾向和容易發生缺陷的部位(如厚大部位容易出現收縮缺陷。大平面上容易產生夾渣結疤。薄壁部位容易發生澆不到、冷隔。薄厚相差懸殊的部位應力集中,容易發生裂紋等)。這樣在確定澆注位置時,就應使重要部位處于有利的狀態,并針對容易出現的缺陷,采取相應的工藝措施予以防止。
覆膜砂模具鑄造澆注位置的選擇決定于合金種類、鑄件結構和輪廓尺寸、鑄件表面質量要求以及現有的生產條件。選擇鑄件澆注位置時,主要以確定鑄件質量為前提,同時盡量做到簡化造型和澆注工藝。
確定覆膜砂模具澆注位置應考慮以下主要原則:鑄件的重要部位、重要加工面應朝下或呈直立狀態逐漸下部金屬在上部金屬的靜壓力作用下凝固并補縮,組織致密。鑄件在澆注時,朝下或垂直安放部位的質量比朝上安放的高。經驗表明,氣孔、非金屬夾雜物等缺陷多出現在朝上的表面,而朝下的表面或側立面通常比較光潔,出現缺陷的可能性小。個別加工表面朝上時,應適當放大加工余量,以確定加工后不出現缺陷。
各種機床床身的導軌面是關鍵表面,不允許有砂眼、氣孔、渣孔、裂紋和縮松等缺陷,而且要求組織致密、均勻,以確定硬度值在規定范圍內。因此,盡管導軌面比較肥厚,對于灰鑄件而言,床身的合適澆注位置是導軌面朝下。圓錐齒輪鑄件的齒坯部分質量要求較高,因此其齒坯表面應朝下。而圓筒零件,內外表面要求較高,一般采用立澆。使鑄件的大平面應朝下鑄件大平面朝下既可避免氣孔和夾渣,又可以防止在大平面上形成砂眼缺陷。如果將鑄件的平面朝上,操作上也有其方便之外,如鑄件全部在下型,上型是平的又沒有吊砂,但鑄件平面部分的質量難以確定。因此,應選用鑄件平面朝下的方案,而澆注時采用傾斜澆注的方法。應確定鑄件能充滿較大而壁薄的鑄件部分應朝下、側立或傾斜以確定金屬液的充填。澆注薄壁件時要求金屬液到達薄壁處所經過的路程或所需的時間愈短愈好,使金屬液在靜壓力的作用下平穩地充填好鑄型的各部分。應有利于鑄件的補縮對于因合金體收縮率大或鑄件結構厚壁不均勻而易于出現縮孔、縮松的鑄件,澆注位置的選擇應優先考慮實現順序凝固的條件,要便于安放冒口和發揮冒口的補縮作用。厚大部分盡可能安放在上部位置,而對于中、下位置的局部厚大處采用冷鐵或側冒口等工藝措施解決其補縮問題。避免用吊砂、吊芯或懸臂式砂芯,便于下芯、合箱及檢驗應計量少用或不用砂芯,若需要使用砂芯時,應注意確定砂芯定位穩固、排氣通暢和下芯及檢驗方便,應盡量避免用吊砂、吊芯或懸臂式砂芯。經驗表明,吊砂在合型、澆注時容易塌箱。向上半型上安放吊芯很不方便。懸臂砂芯不穩固,在熔融金屬液浮力作用下姨偏斜,故應盡力避免。此外要照顧到下芯、合型和檢驗的方便。